李贺的生平简介 :风华正茂的年纪,世人以诗鬼称之

88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5-21 21:50:41    

抖音上前段时间流行过的一句话:


“世界上有两个我,一个青衣白马徐凤年,一个泥瓶陋巷陈平安。”


其实这句话改一下,也可以来形容那个天才人物李贺


“世界上有两个他,一个才高张扬吟诗行,一个卑微蹉跎捡碎银。”


从他的年少的作品中感受到的是明媚张扬的他,“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扑面而来的少年英气,恍惚间,令人好似看见,一身铁甲提戟而来的将士。




以至于让读者以为,此诗的作者也应当如诗所写的豪情万丈,铁甲附身,长戟在手,征战沙场,为国尽忠。就算武不就,也应当是高适那般壮阔昂扬的豪放诗人。


毕竟,他张扬,白衣潇洒落诗行,春风得意尽游欢,自言王公贵胃出身高贵,自信诗画双绝洛阳纸贵。


他才高,媲美着盛唐的诗仙,时人称之,太白仙才纵横,长吉鬼才盖世。


可从现实透过的字句却让人梦碎,一心报国却难登庙堂之高,诗风急转而下,偏执透着死气。


泛黄发脆的史书中,更是将这一点道得明明白白,“诗风诡异”、“生僻晦涩”之类的词语大行其道。


最后,烟云散过,通篇文稿尽模糊,只留下两个清晰的字眼:诗鬼!


令人大惊失色,惶惶而退。


为何?


01

少年天才


和多数诗人一样,李贺才名早显,是少年天才。


论写诗一行,努力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天赋一切都付之东流。贾岛推敲一生,不及白居易随性提笔。纵使佳句数言,越不过同时代诗人的瑰奇壮丽。


而李贺,天赋绝伦,又刻苦异常。


李贺生于公元790年中唐的洛阳,经过了安史之乱的蹂躏后,盛唐已经过去了35年,化作了历史青烟。尽管远离了那个繁华盛世,群英荟萃的时代,但依旧不影响他的文采大放光彩。


三岁识字,七岁能诗,是他最早的评价,也造就了他的神童之称。


但李贺并不以此为傲。他白天骑驴背囊,遍走山水,边行边吟,寻思觅句,每得到好句子,就信手写下来塞进包囊里,晚上则整理这些词句,细细思索。


如此焚膏继晷,加之他天赋过人,年仅16岁,便于写下“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享誉盛名的李益齐名。


后来努力与天赋的结合碰上了机遇,元和四年,李贺初出茅庐,遇见了当时文坛中名声大噪的韩愈,没有所谓的文人相轻,而是韩愈有意考验后辈,他指名让李贺为此情此景做诗。


李贺和韩愈对视了一眼,从韩愈的眼中看到了考验两个字。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韩愈在文坛的地位何等重要,有了韩愈的提拔自己的名声绝对会更上一层。


于是他收起了张扬,细细地思考过,便起笔作诗,少时,搁笔吹墨,不移一字。递到了韩愈面前。


韩愈略过他平静的眼神,接过了他的诗稿, 起篇三个大字:高轩过,通读全文,通篇华丽的词藻有奉承之意,却不显谄媚;满目高雅的词典,有耀才之思,却不失谦恭。


尾联一句“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使得韩愈啧啧称奇,早听过李贺张扬,今日却将自己比作小鸟,将韩愈比作鸿雁,谦恭之意溢于言表,韩愈很欣赏这样虽有傲骨却不过分骄傲,并且尊重前辈的年轻后辈。


就这样,李贺入了韩愈的眼,平添了不少名声,加之这一时期的李贺虽然年少,但名篇各出,《出城》、《梦天》、《雁门太守行》万人传唱,世人惊羡。


这时的他还未经历过社会的磨难,看不到破旧的社会底下还藏着肆虐的黑暗,尽管不时居一居屋檐,他依旧傲骨凛然,符合诗人所设想的白衣少年。


少年天才,不过如此,不外如是。




02

生不逢时

奈何造化弄人,尽管李贺才华横溢、勤奋刻苦,又有文坛巨匠的看重与栽培,但终究越不过时运二字。他后来急转的凄艳诡谲的诗风,都是拜时运一手所赐。


可他也只是一个20多岁正值风华正茂的青年。本该清风朗月,却因时运神伤黯然。


一句“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是他这一时期诗风最好的写照,一个“煎”字,令人见之色变,鬼气横生,丝毫不见少年的清朗,反而死气沉沉,到底是生不逢时罢了。


李贺的李姓不单单只是李姓,他与李唐皇室同出一宗,乃唐朝大政王李亮后代。于是,他将这般显赫的身世骄傲地道于人前,自豪着这样的出身,可众人毫不在意,只是轻蔑地一笑而过。


是了,这已经是中唐了,早已非那个拥有圣仙佛杰的唐玄宗时代了,政治黑暗深不见指,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又加之他家道衰微。


浪漫主义诗人啊,出生在了最现实的时代。


皇亲的荣光早已成为过去,成为了众人饭后的谈资,高官厚禄早就已经过去,贫困潦倒才是李贺家中现状。


现实的确是如此,李贺的父亲仅仅做着县令的小官,所以李贺幼时的确如众人传言中的家庭贫苦,少年时还需要他出门做工,用以补贴家用。甚至,在李贺十六岁时,父亲骤然离世,家庭重担彻底压在了李贺肩上。


但是李贺于困苦中仍未放弃写诗,研习经论,想要进士出身。可变故还是出现了,毕竟,富足安乐只属于金字塔顶尖的人,变故丛生才是中唐寒门常态。


捧他的人,爱的是他才华横溢与风格迥然,而毁他的人,恨的同样是他这两点。


盛名之下,总有人看不惯李贺如此。



元和五年,李贺三年孝期结束,此时韩愈再三邀请李贺参加河南府试,李贺做梦都想谋取功名,自然是应邀前往,十年磨剑,果然一举成名,府试轻松而过,年底便可以考取进士。


而这时,妒其才者终于按捺不住,府试放榜不过数日,便已粉墨登场。他们绞尽脑汁不想李贺考取进士,于是拿李贺已故的父亲做文章,他们雇人到处宣传,说李贺父亲名字中带“晋”字,犯了“进士”中的“进”,此生应不得考取功名,否则便是不孝。


旧时谣言力量何其强大,更况放出谣言者不乏位高之人,就连韩愈据理力争,都不得助之脱身。


自此,李贺为官之道被权贵者一手遮拦。进士之名近在眼前,却再也不能触摸得到,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如此,让李贺初入社会,便感受到了天上人间的反转。


03

现实打翻了他的诗坛


友人和前辈费了不少财力,也仅仅只能让李赫成为京城底下从九品的小官。他不甘心,凭什么?


他明明有着媲美于李白的才华,却毫无施展之地,李白恣意潇洒,游走在山川江河之中,是说不出的意气风发,连玄宗都为他折服,召来天子阶前,陪伴盛世荣华。


可他呢?明明有着比李白更高贵的血统,是皇亲,却接触不到政治中心,连政治上再上前一步都难如登天,住着阴暗窄小的房间,做着无尽的杂事,任人差遣。


可那又能怎么办?京城不缺他这样一个小官,可他的母亲需要他赡养,他的妹妹需要他出薄妆,再硬的傲骨也被生活折断,匍匐于小人手下讨着艰难的生活。


从此他再也不是春风得意的少年了,他是长安芸芸的众生。


他越是才高,越是血统高贵,越是自命不凡,就越是对如今的生活抱有怨怼,精神与现实的两极反转,是他蜗居社会底层,最不能接受的地方。


可李贺再不能接受也没有丝毫的办法,终极一生都只能煎熬于他那从九品的官位,上面的小人死死地压制着他,将他按在了泥潭里,再无翻身腾飞之能。


他终其一生都未曾居庙堂之高,也未曾处江湖之远,而是牢居长安,深入社会下层,品尝民生疾苦。


他目睹了百姓的黑暗生活,见证着朝廷的草芥人命,终究无能为力,壮志难酬,生不逢时。


天才与疯子本就一步之隔,现实又狠狠地击碎了他的梦想,折掉了他的傲骨。


于是他在诗歌中再也不是“提携玉龙为君死”,而是“纸钱窸窣鸣旋风”。在世人眼中,他再也不是才高得意的少年,而是死气沉沉的诗鬼。


《新唐书》中说李贺只活到了27岁,他至死都是个青年。


才华横溢,生不逢时,是李贺最大的悲哀。诗风凄艳诡谲,也是他本身对于时代的反应。终究是唐朝负了李贺。





结语


虽说后世对他的评价多为诗风诡异,生僻晦涩,对他的诗歌避恐不及。


可他是李贺啊,盛唐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只是因为生不逢时的凄苦冲没了他的张扬,世人便忘却了他也曾是为想要国尽忠的少年郎。


不过,没有关系,泛黄发脆的史书掩盖之下,千年烦碎的历史沉淀之中,诗鬼盛名之下,真正的李贺不会永远沉睡。


各位,可否有兴趣见见鬼仙之才的李贺呢?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