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未然生平简介 ,《黄河大合唱》

7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30 20:04:31    


《黄河大合唱》(节选)

七 保卫黄河

作者:光未然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

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湖北光化(即今老河口市)人,原名张文光,后改名为张光年,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文学革命家。1931年底,不到20岁的光未然离开老河口,来到武汉求学。1933年春,光未然考入武昌私立中华大学读书,成为中文系一年级的插班生。在武汉求学期间里,光未然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的笔名在武汉的报刊上发表剧本和文学评论。“光未然”的意思就是光将要燃烧。

创作背景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武汉成为当时全国抗战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1938年,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赴黄河以东的第二战区进行文艺宣传工作。在行军途中,光未然坠马受了重伤,演剧队队员抬着他,在壶口附近渡过黄河,来到延安的医院治疗。躺在病床上的光未然,回想从武汉出发这一路在前线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在壶口渡过黄河的经历:黄河的咆哮,船夫与黄河的英勇搏斗,以及黄河两岸人民流离失所的生活,这些都萦绕在他的脑海里,使他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艰苦,以及我们这个民族不屈的生命力,于是,他一气呵成创作了一部带有诗剧风格的长篇组诗《黄河》。这个时候,正在延安鲁艺工作的音乐家冼星海来医院看望光未然,他们是之前已经有过多次合作的老朋友。冼星海读完《黄河》组诗,非常兴奋,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全诗的谱曲。1939年4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快《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就在全国传唱开来。

《黄河大合唱》全诗共分为八章,《保卫黄河》是其中的第七章。这八章从内容上可分为三大部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主要歌颂黄河气吞山河的气势和黄河船夫的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主要控诉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而《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则是号召民众拿起武器为保卫祖国而战。这八个篇章内容上紧密联系,感情上从高昂的歌颂到低沉的哭诉再到激烈的反抗,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黄河大合唱》在传达民族情感、激励民众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中传唱最多,最鼓舞人心,最具有号召力量的一章。“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为什么能激起那么多人的民族危亡感?除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以外,也和当时的战争形势有关。一旦黄河失守,敌人就可以翻过秦岭,绕开长江天堑,战争形势非常危险。可以说,“保卫黄河”的呐喊,喊出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心声,点燃全体中国人民不屈的斗志。自此以后,在每一处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战场上,都响起过《保卫黄河》的歌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