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中国是什么朝代 ,那个年仅四岁的孩子载湉是怎样登上大清国皇位的

28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5-25 00:02:55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驾崩于北京养心殿。而同治皇帝并没有留下子嗣,且同治是咸丰皇帝的独子,所以咸丰一脉绝嗣。所谓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同治驾崩后的两个小时后,事关大清国运的一场选嗣会议在养心殿紧急召开了!

参与此次会议的大都是同治皇帝的“加班子”,五叔惇亲王爱新觉罗•奕琮(道光帝第五子,爱新觉罗氏族长,过继给了他三叔,惇亲王绵恺,此人有点武人的性格,向来心直口快,性格直爽,曾经怒怼慈禧太后说:要废从大清门进来的人必须也要是从大清门进来的,大清门是皇后结婚时进皇宫必经之门,此处不再过多介绍。),六叔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差点登上皇帝大位的道光帝第六子,聪明能干,有鬼子六之称,由于曾经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加之本人又什么出色,导致遭到咸丰帝的猜忌整个咸丰朝并未收到重用,真正发迹还是祺祥政变的时候帮助两宫皇太后夺权的时候,之后慢慢走近清政府的权利中枢),七叔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xuan四声,光绪帝生父,宣统帝亲祖父,和恭亲王一样,发迹于祺祥政变),八叔钟郡王奕詥,九叔孚郡王奕譓等宗室、大臣。而开会的目的只有一个——选皇帝。

由于咸丰皇帝一脉绝嗣,按照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的宗法制度以及大清朝三代为近支的原则,嗣皇帝的人选已经很少了,先来梳理一下当时的皇位候选人。首先奕詥和奕譓此时并没有儿子,惇亲王奕琮过继给了绵恺,如果此时近支宗室没有载字辈的人选,才会轮到奕琮的儿子来继承皇位,但事实上恭亲王奕訢和醇亲王奕譞都有儿子,而且此时恭亲王的长子,“澄贝勒”已经成年(就是带同治皇帝出去嫖娼的那个货,时年16岁,为什么说他当时已经成年?因为皇帝16岁就要大婚亲政),次子载滢时年13岁。而醇亲王长子载瀚此时已经夭折,府里年岁最大的是时年三岁(虚岁四岁)的载湉,也就是此次会议选中的皇帝。另外,还有道光皇帝的长子奕伟的嗣子载志和他年仅两三个月大的儿子,后来成为重要宗室成员的溥伦。那么在这么多的候选人当中,为什么就选中了年仅三岁的载湉了呢?给大家一一到来。

当时有军机大臣建议给同治皇帝立嗣,也就是从溥字辈找皇位继承人,那么首选就是溥伦和溥侃。没有被选中的原因有二,第一是上面说的宗法制,溥伦和溥侃受宗法制的影响,和大行皇帝血缘过远,也就是惇亲王所说的“疏属不可”,第二方面原因:由于咸丰皇帝在他活到成年的兄弟中是最大的,然后他的独子同治同样也是活到成年的兄弟中年龄是最大的,所以在同治驾崩后,同治皇帝的侄子年龄都太小(溥伦三个月大),所以给同治立嗣不安全,主要原因是那个时候的婴儿死亡率比较高,立一个三个月大的孩子为皇帝,如果夭折那么就得从远支宗室选皇帝即位了,这当然不是参会的这几个人所愿意看见的。在加上老奸巨猾的慈禧适时的说“溥字辈无当立者”。

既然给同治皇帝立嗣行不通,那么就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给咸丰立嗣,而此时的人选就比较明确了,就三位,分别是16岁的载澄,13岁的载滢和3岁载湉。那么既然有两个哥哥已经十几岁的哥哥在,为什么会轮到当时只有3岁的小屁孩日后的皇帝载湉呢?给大家逐一分析一下。

首先分析载澄,载澄由于和同治皇帝年纪不相上下,再加上他父亲是慈禧太后夺权的主力所以出入皇宫是比较自由的,而且在北京城的大小府宅、街头巷尾多多少少都会给他面子,所以造成了载澄有些无法无天,干的出格事比较多,在皇室和大臣口中的影响不好,再加上带同治皇帝去嫖娼导致其得花柳病死亡,他父亲也不待见他,也就有了“汝早该死”这句名言。另外此时的载澄已经16岁,如果他即位,就不存在“皇太后”垂帘听政这一说,这对于贪权如命的慈禧来说是接受不了的,而且,载澄的父亲是“鬼子六”奕訢,让他即位等于是把权利拱手让给了恭亲王府。

总结两方面原因:1.品行不端正,2.慈禧贪权。

不立载滢的原因和不立载澄的第二个原因类似,俗话说儿大不由娘,而且恭亲王在慈禧看来不是善茬。

此时只剩下了三岁的载湉“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下一任皇帝。在慈禧看来,这个侄子兼外甥太合适不过了。不论血缘的亲属,还是年龄,以及他父亲也比奕訢要好控制的多。由此爱新觉罗•载湉开启了他三十四年的光绪皇帝生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