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是哪个朝代 荆轲是战国著名剑术家,与秦王一对一交手却挨了八剑,是什么原因

42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30 19:53:26    

荆轲是一位“明星刺客”。

从《史记》起,荆轲的身上就被人们赋予了无限的同情和遐想。因为他要谋杀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而且最后差一点就成功了。可以说后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有多痛恨,对荆轲就会有多敬重;对弱者有多少同情,对荆轲就会有多少讴歌。但是,用道德来判断一件事,从来都是很容易掩盖事情真相的,做研究还是要讲实事求是,不能感情用事。

那我们就来用事实作判断。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国完成统一之前的六年。

当年,在秦王嬴政统治下的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俘虏韩王;秦将王翦率数十万大军抵达漳水、邺城一线,李信从太原、云中出兵,赵国眼看不能抵挡住攻势,即将被吞并。一旦赵国沦陷,战火就要烧到燕国了。

秦王看到燕国这个名字,不由想到了他的“发小”,和他从小一起玩的好伙伴,燕国的太子丹。

太子丹,姓姬名丹,是燕王喜的儿子。当初燕国与赵国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燕国战败后,为了与赵国和谈,燕王把太子丹作为人质送到了赵国的首都邯郸。当时除太子丹之外,秦国公子异人也在赵国当人质,异人娶了吕不韦的小妾赵姬后,生下了嬴政。嬴政与太子丹都在赵国做过人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许是相同的命运与遭遇,让他们成了好朋友。按照司马迁的记载,“秦王少时与丹欢”,两个人玩的非常高兴,说明他们的关系是相当的不错。

转眼十数年过去了,嬴政回国继承王位,太子丹仍然还是太子的身份。燕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弱国,为了巴结强秦,燕王喜把太子丹送到秦国当人质。

按理说,两个好伙伴这么多年没有见面,重逢时应该激动万分。可是秦王在经历了吕不韦擅权、嫪毐之乱等动乱后,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纯真无邪的少年,此番太子丹来到秦国做人质,他完全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反而是一脸的冷漠和歧视,史书记载,“秦王不礼。”秦王并没有善待他,这让太子丹很生气,他只身潜逃,历经千辛万苦,逃回了燕国。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史记·刺客列传》

如今秦国大军来袭,燕国危在旦夕,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复在秦国遭受的耻辱,太子丹跟他的老师鞠武一起商量对策。鞠武思考再三,建议太子丹结交三晋,联合齐、楚,甚至与匈奴单于交好,只有这样,才有办法保存国家。

鞠武所言十分有理,但是太子丹并不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人,而是意气用事的人。太子丹认为老师说的这个过程太漫长,他打算快速解决,按照太子丹的计划,他想派刺客,劫持嬴政,如果劫持不成,就当场刺杀秦王,如果刺杀成功,就会使秦国朝政不稳。诸侯国可以利用这个时机,摆脱秦国的控制,重新合纵,一定可以击破秦国。

为了刺杀秦王,鞠武就把田光推荐给了太子丹。田光是燕国的一名侠士,他交游甚广,上至太傅鞠武,下至民间游侠。年轻时他纵横江湖,做了不少事,不过如今已经垂垂老矣。他说自己年纪太大了,刺杀不了秦王,不过可以推荐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好朋友荆轲。

不过荆轲一开始也不想帮燕国刺杀秦国,因为他不是燕国人。

从司马迁《史记》的描述中我们得知,荆轲本来是齐国人,并不是燕国人。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轲的祖上大有来头,据说是齐相庆封的后代,庆封在齐国大权独揽,被推翻后逃到吴国,后来他的领地被楚国人攻破,自己也死于楚人之手。大概是这个原因,庆封的后人便成为楚国的臣民,所以才以“荆”为氏。不过到了荆轲时,史书上没有记载原因,荆轲搬到了卫国。

荆轲喜欢读书,又学习过剑术,想在卫国有所作为,但是不被卫元君赏识,公元前241年,秦国征服卫国,荆轲不愿意被秦国统治,于是他离开卫国,开始了流浪。

他路过榆次与盖聂讨论剑术,之后又到赵国邯郸,和击击家鲁句践下发生争执,盖聂和鲁句践都被他激怒了。荆轲没有跟他们决斗,而是逃走了。

荆轲流浪到到了燕国下都(今河北易县)以后,结识了擅长击筑的高渐离,他与高渐离还有一个卖狗肉的朋友,三人相当要好,经常一起吃狗肉、喝美酒,他结交了很多朋友,多是豪杰贤士,其中便包括一代大侠田光。

我们说燕太子丹想刺杀秦王,老师鞠武推荐了田光执行这项任务,田光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力不从心,找到了好朋友荆轲,不过田光并没有把话点明,而只是说希望荆轲能前去宫中拜访太子。

荆轲回答说:“既然如此,我就听您的。”

因为此事事关重大,关系到燕国人存亡,为了不泄露机密,田光拔出腰中利剑,往脖子上一抹,自刎身亡。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果然如此。

安葬了田光之后,荆轲便前往宫中,拜见太子丹,这才得知燕太子丹想让自己当刺客,前去劫持或刺杀秦王,可是这件事来得太突然了,而且危险系数太高了,一旦去刺杀秦王,自己很难活着回来了,荆轲并不想答应下来。

而且在此之前,荆轲从来没想过当一名刺客,况且他也不是燕国人,只是暂时居住在燕国的一个过客,谈不上有什么爱国思想。至于燕太子丹,他也才第一天见面,并不熟识,燕国的存亡,其实浑不关他的痛痒。

可是荆轲转念一想,自己倘若不接受此重任,田光的良苦用心岂不白费了,老朋友岂不白死了吗?

想到这里,荆轲抬起头,给了太子丹一个明确的答复:“好,我答应了。”

太子丹听后太开心了,以国士待之,每天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住上等的房子,吃各种美味食品。每天都去问候,至于车马、美女、奇珍异宝,那更不在话下,只要荆轲喜欢,可以随便挑选。事情发展到这里,荆轲不得不“士为知己者死”了。

也就是说,荆轲一开始并不想刺杀秦王,并没有主动请缨,是好友田光的自刎而亡,和太子丹的盛情款待,让荆轲走上了这条道路。

为了能够刺杀成功,太子丹还给他配了一位助手,他就是燕国名将秦开的孙子,据说13岁就杀过人,满脸横肉,走在大街上没人敢正眼瞧他的秦舞阳。

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史记·刺客列传》

此外,还帮他准备了一把“徐夫人匕首”,这把匕首也值得多说两句,它不是一般的匕首:

於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史记·刺客列传》

可能有人听名字,以为制作这把匕首的人是一个姓徐的夫人,是个女的。事实上,制作匕首的是一个赵国的男子,这个男的姓徐,名字叫“徐夫人”!是不是像脑筋急转弯一样!哈哈,古人起名字很奇怪,比如说在明代,曾经有一起“王大臣事件”,这个王大臣,并不是说一个姓王的大臣,而是这个人的名字就叫“王大臣”,实际上他不是什么大臣,只是一个到处逃窜的逃兵。

说回这把匕首,这把匕首是燕国太子丹花费一百金打造的,锋利无比,而且在毒药水里面反复地浸沾过,所以这把匕首如果碰到人的血液,那人是必死无疑。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史记·刺客列传》

除此之外,燕国还准备了两件秦王非常喜欢的礼物:一件是秦王嬴政最恨的叛将,樊於期的人头,这个樊於期本名叫桓齮,是秦国大将,因为在秦赵之战中被李牧打败,担心遭到惩罚,不敢回到秦国,而逃到了距离秦国很远的燕国。不过在荆轲的劝说下,樊於期选择自刎,献出了这颗人头。

另一件礼物是燕国最富庶的一个地区,督亢(gāng)地区的地图。送来这张地图,是为了使秦国相信,秦军不必再劳力伤神,大举进攻燕国了,燕国已经想主动投降了,还要把最富庶的地区献给秦国。

荆轲迟迟未动身,他在等一个朋友的到来。这个朋友是谁呢?史书上没有说。太子丹怕他拖延时间,于是他就愤怒启程了,这件事是否关系后来成败?史书没有说。太子丹就和宾客们在燕下都的易水边,穿着白衣白帽为荆轲饯行。

公元前227年,就在秦国刚刚灭掉赵国不久,下一个目标就是燕国了,荆轲和他的副手秦舞阳,带着要献的两件礼物,一起前往秦国。

临行前,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和秦舞阳来到秦国后,通过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的通报,秦王在咸阳宫里召见了他们。

当时荆轲手里捧着一个盒子,这个盒子里边盛的就是樊於期的人头。另一边的助手秦舞阳,拿了一张督亢地图。古代的地图很长,用卷轴卷着,两个人一起进殿了。

进入大殿以后,这个秦舞阳,本来是个燕国的勇士,可是见到秦王嬴政,再见到四周的这些武士,秦舞阳吓得双脚直打哆嗦。

荆轲赶紧给他打圆场,笑着解释,说他从小地方来的,没见过大场面。

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原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於前。”《史记·刺客列传》

秦王看秦舞阳哆哆嗦嗦的,不放心他,让荆轲把秦舞阳手里拿的督亢地图献上殿来。

因为这个地图是卷轴的,荆轲一点一点地展开地图,等到地图展开到最后,突然露出了一把匕首,这就是成语“图穷匕见”的来源。

从这个时候开始,荆轲有三次刺杀秦王的机会,但是他都错过了。

第一次:荆轲抓住秦王衣袖刺杀,秦王拼命把衣袖拽掉

我们前文说了,这把匕首是燕国太子丹花费一百金打造的,锋利无比,而且在毒药水里面反复地浸沾过,所以这把匕首如果碰到人的血液,那人是必死无疑。

所以秦王看到这把匕首,非常吃惊,但这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荆轲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准备用这把匕首,刺向秦王的胸膛。

秦王拼命地把袖子拽掉了,拔腿就跑,荆轲错过了第一次刺杀的机会。

第二次,嬴政绕着柱子跑,荆轲也没有追到

把袖子拽掉后,秦王在大殿上绕着柱子跑,荆轲在后面追。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史记·刺客列传》

底下秦国大臣们着急,也没有办法,因为按照秦法规定,殿内大臣不让携带兵器,殿外侍卫没有命令也不准进入。而嬴政倒是佩戴了一把剑,但是他那是一把七尺长的长剑,并且挎在腰间,又是在逃跑途中,所以很难把长剑抽出来。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秦王嬴政的御医夏无且(jū)反应快,他背着一个药箱,夏无且就把药箱从背上拿下来,用力掷向荆轲,荆轲紧急地侧身一躲,趁着这几秒钟,嬴政把荆轲甩开了几步,有时间把长剑抽出来了。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史记·刺客列传》

这时候,底下的大臣们也看明白了,嬴政把剑挎在腰上,很难拔出来,如果把剑移到背后,就好办了。

大臣们齐呼:“王负剑,王负剑!”

“负”就是背的意思,让嬴政背着剑,反手不就能抽出来了,而且动作还帅。古代大侠不都把剑背在身后吗?

秦王就照着做了,抽出了剑,七尺长剑对上七寸匕首,形势发生了逆转。

荆轲错过了第二次刺杀的机会,而且形式已经变主动为被动了。

第三次,荆轲把匕首扔向嬴政,但被秦王避开

秦王挥起长剑,第一下就砍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一下子就瘫倒在地,不过荆轲没有放弃,他把匕首向秦王扔了过去,秦王一躲,匕首扎到了柱子上。

由此,荆轲三次刺杀的机会全部错过,已经基本可以宣告刺杀任务失败了。

然后秦王又上来连砍了荆轲八剑,以缓解自己刚才受到的惊吓。

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史记·刺客列传》

此时,荆轲知道无法完成太子丹交给他的刺杀任务了,荆轲靠着柱子,仰天大笑,两腿叉开辱骂秦王。当时没有发明内裤,这种动作是对秦王的羞辱。同时口中不停地叫骂,荆轲对秦王说:“如果不是我想活捉你,是不会让你逃走的。”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没有撒谎,太子丹的计划就是如此:劫秦是第一方案,刺秦不过退而求其次。

可是刺杀失败,也只能怪荆轲剑术不精。秦王近在咫尺,他却一败涂地,抓,抓不住;追,追不上;刺,刺不中,三次机会全部错过。如果说错过一次机会可以理解,连着错过三次,不能赖别的,只能说自己水平不够。

然后秦王的侍卫上前,杀掉了荆轲,荆轲横尸殿上,秦王嬴政面对荆轲的横尸,愣了很久。

最后秦王说了一句话:“无且爱我”,赏了夏无且黄金两百镒。

於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史记·刺客列传》

之后秦国派王翦、辛胜攻打燕国,燕王喜被迫杀太子丹求和,五年后,燕国终于被秦国灭亡。

秦王嬴政对于荆轲的愤怒那真是咬牙切齿,一直到统一了六国的第二年,又开始搜捕荆轲的好友和宾客,高渐离被找了出来。但是秦始皇怜惜他击筑的才能,熏瞎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做了乐师。

因为熏瞎了眼,嬴政渐渐放松了对他的戒心。可是高渐离一直在等待时机报复,一次,高渐离就往筑里灌铅,这件乐器的重量增加,成为一件可以伤人的武器。高渐离在为嬴政击筑时,趁嬴政放松,举起筑就往嬴政的方向砸,但因为已经瞎了,并未击中,嬴政怒不可赦,杀死了高渐离。高渐离作为一个音乐家,手无缚鸡之力,他自知行刺嬴政很难成功,但又义无反顾,因为他是荆轲的知己,这是荆轲没有完成的使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