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骨朵是什么意思(“花骨朵”竟然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3 10:46:02    

我们现在常说的“花骨朵”,竟然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在现代汉语里,骨朵一般指花苞,这么充满美妙想象的东西怎么会是兵器呢?可是,骨朵在我国古代,确切地说是在宋代以前,确实是一种厉害的兵器。

宋人吴处厚的《青箱杂记》记载:“昔徐温子知训在广陵,作红漆柄骨朵,选牙队百余人,执以前导,谓之朱蒜。”这是关于骨朵较早的文字记载。徐温是五代人,其子徐知训做的“红漆柄骨朵”是蒜头形的,又称“朱蒜”,将之作为部队打头阵的将士的武器。


又据《辽史·刑法志》记载,辽国的杖刑有“铁骨朵之法”,即把骨朵当刑杖使用。

至于骨朵之得名,《宋景文公笔记》载:“关中人谓腹大者为‘胍肫’。俗因谓杖头大者为‘胍肫’,后讹为‘骨朵’。”此说法未必可信,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即骨朵这种兵器可能并非出自中原。

有学者说,骨朵是发源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打击类兵器,就像长柄锤子一样,早在先秦就被广泛使用。骨朵由大头和长棒两部分组成,长棒一般由硬木或金属制成,大头则是石质或金属的,呈圆形、蒜头形、蒺藜形等多种。使用者握住长棒,凭借惯性甩出,击打力度大,甚至能击破盾牌。

到宋代以后,金属冶炼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骨朵的攻击力已经大大减弱,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仪仗用具。

《宋史》记载:“凡皇城司随驾人数,崇政殿应亲从四指挥,共二百五十二人,执擎骨朵充禁卫。”从流传下来的图画中,我们可以在宋代以后的皇帝出行队伍中看到擎骨朵的随从人员,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清末。

再后来,因为骨朵的头似花苞,就渐渐被用来称呼花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