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苏轼最旷达的一首词,句句经典)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3 10:31:0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你是否曾见到过这样的人?

满眼浮华,不为所染;

幽闭凄清,不受其寒。

得意时不骄纵;

处波澜不彷徨。

泰然自若,悠然洒脱。

若你遇见,请先莫急于赞叹,

或许是生活过多的锤炼,

才造就其一身冲淡。

阅人一生,正如览世间风景,

欣于所遇,定能有所增益。

01

那是公元1082年,

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

46岁的他早已放下了功名,

在黄州过着自由快活的日子。

回想多年之前,曾经的他,

也是一个斗志昂扬的热血青年。

21岁中进士,得欧阳修盛赞,

他的词火遍京城。

25岁又拿下制科考试第一,

学识斐然,前途无量。

如此贤良,自然得帝王重用。

意气风发,难免年少轻狂,

然而,上书启奏,忘却收敛,

又多次批评王安石新政,

引起了皇帝和变法派的不满,

不久就被调离出了京城。

一腔斗志,无处实现,

真是有苦也难言。

不过好在还能造福一方百姓,

心中倒也没什么埋怨。

北宋进士出身的官员,

都是“一年一考一迁转”的。

本以为只是周折些,

不料,此时还酝酿着更大祸患。

这一年苏轼初至湖州,

例行公事写了篇《湖州谢上表》呈给皇上,

可是这篇普通的公文却招来了牢狱之灾,

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其实,朝中很多变法派官员,

早就将苏轼作为眼中钉,处处针对。

这一次更甚,只因文末一句,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新进”一词,在过去新政的朋党之争里,

是固定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的。

本是感恩皇上的体恤,

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到他人嘴里,便成了讽刺。

如此大的漏洞,他们是绝不会放过的,

联名上书,将苏轼的作品曲意批注,

直至被关进牢狱,熬了近五个月,

得贵人相助,才有幸脱险。

经此一祸,身心狼狈。

虽然本性豁达,

但突然遭遇这无妄之灾,

又有谁的内心能安然无恙呢?

02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出狱后,贬谪黄州,

夜不能寐,辗转院中。

周围一片静寂,

只有自己一人月下徘徊,

仿佛一只横跨苍穹的大雁。

孤独、落寞,

满腹的凄苦,不知何处诉说。

都说患难见真情,

徐君猷便是其中的一个。

始谪黄州,举目无亲。

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

虽是苏轼的上司,

但因为欣赏苏轼的为人和才学,

刚刚调任到黄州,

就拿着好酒好菜来拜访,

还将山坡上的几亩荒地拨给苏轼糊口。

从此苏轼开荒地、盖茅屋,

筑水坝、建鱼塘,

日子越来越充实,

“乌台诗案”留下的阴影,

似乎也消退了些。

又一年寒食节,

屋外阴雨蒙蒙,触景生情,

苏轼难免又悲从中来。

怎奈君猷万般体贴,清明过后,

又拿着美味来找苏轼了。

席间见他心情有些沉闷,

就借嵇康、阮籍等先贤来劝慰。

虽然苏轼之前也经常这样安慰自己,

可内心的伤痕还是难以完全痊愈,

没想到,今日竟突然间就想通了。

生活常常就是这样,

当愁苦沉淀到一定程度时,

很难说清哪句话真正触动了你,

然而内心的结一下子就打开了。

其实,能够摆脱内心苦痛的人,

往往都拥有一颗认真对待生活的心。

心中虽苦,但日子总要继续。

03

这之后,豁然开朗的苏轼,

对未来的生活一下子就燃起了希望。

不久就决定去沙湖购置田地,

以安置属于自己的家业。

路遇细雨,同行都为此烦扰,

只有他,一身淡然,

雨中漫步,仿佛世外超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手拿竹杖,脚踩草鞋,

健步如飞,超然洒脱,

哪怕一生风雨,也不足以畏惧。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过天晴,微风斜阳,十分清爽,

那么难熬的事都不再畏惧,

又怎会被天气的变幻牵绊心情呢?”

世间逍遥客,唯老苏是也!

经此一悟,苏轼愈发飘逸。

观赤壁,感悟我皆永恒,

与清风明雨相伴;

听江涛,愿从此

在天地间流浪,逍遥一生。

实乃一派神仙风姿。

难怪当时的人们一度传言,

苏轼已经羽化登仙,

还传到皇帝耳中,惹得沸沸扬扬。

其实苏轼哪里登得什么仙,

此时正躺在床上鼾声大作呢!

生活就是如此神奇,

一念花开,一念花落,

山长水远,人生的路,

终究不能忘了自我救赎。

人们往往试图逃避苦难,去追逐快乐。

如果说苏轼有什么高明之处,

他也只是在面对苦难的时候,

顺其自然而已。

心中有苦,但生活还在继续,

芸芸众生,谁又没有生活的难处呢?

只要还在坚持,苦难就一定会过去。

然而,苏轼真正高于我们之处,

便是看透了喜乐与苦难一样虚无。

禅家有言,人生有三个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经历了人生的沉浮,

在生活中体悟,

最终一切还是要归于平静。

其实不管是痛苦,还是欢乐,

本质都是生活。

所谓“宠辱不惊”,

大概就是一种对于自己的坚定吧!

于苦难,不悲戚;处安乐,不忘形。

知心中所求,静赏花谢花开。

如此这般,已满足。

愿你此生,任性逍遥,初心永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