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名词解释(“海派”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7 08:16:12    


 解放前,京剧界宗派思想严重,门户之见很深。于是在京剧舞台上出现了“京派”和“海派”两大艺术流派。

 “京派”又名“京朝派”,以北京为中心,以正统自居。对“海派”有轻视,菲薄之意,在言谈之中,“外江派”长、“外江派”短,时而语带讥讽。“海派”(又叫“外江派”),是同“京派”相对而言,它以“上海”为中心,在表演艺术方面,自成流派。

 “海派”是怎么形成的呢?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上海市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以后,京剧在上海也就盛行起来!商业化了的上海市其殖民化程度自然远远超过历代封建王朝的旧都。


 当时上海的社会状况,是租界多、洋人多、舶来品多、赌场舞榭、衣着、饮食、无不平添几分“洋”气,从表面上看,都比古老的“北京”要“开明”得多。在这个冒险家的乐园里,常驻在上海的京剧班社不能不受其影响!


周信芳、王熙春之《文素臣》



 一些较大的剧场都被那些买办、流氓所把持,演戏专以营利为目的,部分京剧班社演出的剧目不得不日“新”月“异”,他们编排的所谓“新戏”,大多数是没有准纲准词、粗制滥造的东西,尤其是那些胡乱拼凑的连台本戏,专以离奇变化的机关布景号召,于是神怪武侠的剧情,惊险复杂的武打,光怪陆离的服装,把京剧的格律大大地突破,当时以“京朝派”自居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看着不顺眼,遂斥之为“海派”。

 平心而论,京、海两派各有优缺点,南北两地都出现了不少艺术大师。


 北方出现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南方也出现了“老三麻子”(王鸿寿)、“麒麟童”(周信芳)、“盖叫天”(张英杰)等表演艺术家。

 “京派”的优点是:重视基本功的锻炼,严格讲究表演艺术的规律性,在保存遗产、继承传统方面贡献很大。


潘雪艳之四本《封神榜》


 但自清朝末叶还渐形成以来,又受到其他地方剧种的影响,丰富了“唱念”和表演的技法,尤其是武戏“中翻”、“打”的精彩,更为其它剧种所不及。这都是京派”的优良传统。这些特点在解放以后,更进一步地得到发扬。


 缺点是:因为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艺术上墨守成规的思想比较严重,对接受新鲜事物比较迟缓,但解放后这种保守思想已逐渐消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