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忙族是怎么样的(什么是“穷忙”,你属于“穷忙一族”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1 11:15:54    

“穷忙族”泛指每日工作忙碌辛苦,可是却无法摆脱贫困二字的群体。他们为生计疲于奔命,每周的工作时长远远超过40个小时以上。

他们交通依靠公交出行,居住选择合租乃至群租,周末基本没有外出的娱乐消费。可是依旧处于温饱线的挣扎,每月没有结余甚至是负资产状态。

你身边一定会存在这样穷忙一族的例子,甚至你自己本身也肯能就是“穷忙族”的一员。那么我们不妨先放下手头的工作,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一个四肢健全的健康人士,在努力工作过后,却无法摆脱贫困本身。这是其中一定是有什么问题的。”

我们不妨再深度提出几个问题:1.光靠努力工作是否能摆脱贫困。2.贫穷是否是因为“愚蠢”。3.如何脱离“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怪圈。下面主要就开始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

努力工作是否能够摆脱贫穷?不能!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会被大范围的被很多成功人士的案例所洗脑,如“马云白手起家”“刘强东当年在中关村卖光碟”“董明珠最早是个小销售”等。而这些人生导师也会告诉我们,努力工作996,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

那么穷人们是因为工作不努力而贫困的嘛?从事底层的收银员,服务员,电话销售这些类型工作的人,绝大多数每天的工作会超过十个小时以上,一周要上六天班。忙碌和辛苦的程度远远超过“精英阶层”。

那么他们获得的收入有多少?以作者现在所在新一线城市举例,普通营业员普遍月薪在4000~4500元之间。而在这个城市租房居住所需的成本,按照押一付一,或者押一付三来计算,就会耗费掉他们薪水的40%左右。饮食成本按照一天50的标准来计算,占据每月薪水的30%左右,剩下的30%扣掉交通以及偶尔的生活所需基本就所剩无几。

那么一个月工作远超过常人的十个小时或者十二个小时的这些穷忙族们这么辛苦,为什么却只能够拿到这些微博的收入?哦,我知道了,一定是因为他们愚蠢,普遍低学历,所以永远只能从事最无脑和低等的工作。那么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

穷忙族比社会精英“愚蠢”?不是!

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我在底层的生活》中描述了她隐藏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博士学位,时代周刊记者,作家等多重身份。潜入社会底层,从事沃尔玛营业员,餐厅服务员,医院护工等角色。那么一个优秀的社会精英,是否能够在底层的生活当中脱颖而出呢?

答案是不能。

在每天超过10个小时的体力劳动下,这位女作家一开始还能保持每天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可是一个月后,她连每天能在电视面前放空一个小时,什么都不思考都感到幸福。而随着工作时间的拉长,她逐渐的丧失了一个社会精英应该有的“体面”。变成了和底层的中年妇女一样的尖酸,市侩,刻薄。

如果你一天十个月以上的时间,都要为了生计而卑躬屈膝,去做一系列枯燥而低收入的工作。那么你的精神和肌肉一样,也会以为过度重复而劳动而受到摧残和奴役。芭芭拉认为:“底薪工作的普遍效果,是的觉得自己像是印度种姓制度中的贱民一样。”

“你所在饭店的经理,可能会因为看你好像闲了五分钟,就安排你去把全酒店所有的地板都拖一遍。”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并不是天生思维不够,生来愚蠢的人才会贫困。而是贫困和底层工作本身让人变得狭隘,愚昧。归根结底贫困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精神贫困”使我们如果无法做到“有人性,有尊严的思考”。

如何脱离“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怪圈?

到了这里相信是绝大多数人最想了解的。如何突破“穷忙”怪圈,走向“精英阶层”。笔者这里认为可以尝试从三个点出发解决问题。1,拒绝“垃圾工作” 2.定立阶段目标 3.方向性学习。

识别并拒绝垃圾工作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垃圾工作:- 垃圾工作是指对职业生涯提升几乎没有帮助或是帮助极少的工作。

对于此类工作我们应该能拖就拖,能拒绝就拒绝。不用担心面子和人群,因为接下来你就是要为摆脱目前的群体而努力。尽量将自己留下来做下面两件事。

制定阶段目标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于底层工作的时候,自己的进取之心可能很快就被压力和烦躁所覆盖,最后再次甘于认命。我们给自己制定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可以是一个月或者三个月来完成一件小事,不断的实现自我提升。

目标学习计划

第三阶段更多的基于上面所制定的阶段目标。比如你正在忙碌后决定自己想要通过学习编程或者设计软件来突破现在的界限。那么就要依据目标来制定学习计划并且付诸实施。

最后实名推荐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我在底层的生活》,看完之后或许你就对摆脱穷忙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如果你正陷于穷忙,寻求方法。

相关文章